出自 http://teacher.aedocenter.com/mywebB/NewBook-5/IF-23.htm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分形論和資訊理論內容。 


  中醫一般指中國以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中國其他傳統醫學,如藏醫、蒙醫、苗醫等等則被稱為民族醫學。日本的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朝鮮稱的高麗醫學、越南的東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在現今世界的醫療體系中,中醫學被歸類為替代醫學中極為重要的一支。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 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 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氣功、推拿、按摩、拔罐、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藥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


此外,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僅止於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範人物,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 傳統的中醫學思維模式與源于歐洲的現代科學並不相容,然而,當今之科學期刊已多有論文研究之,並試圖用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中醫中的部分現象和治療機理。


   美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定義“完整醫藥體系”這個概念時提到中醫學: NCCAM(美國國家補充與另類醫學中心)把完整醫藥體系描述為涉及  ‘完整醫藥體系是與對抗療法(常規)醫學獨立地或平行地演變的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這些可能反映了獨特的文化體系,比如中醫學和印度的阿輸吠陀醫學(英文)。完整醫藥體系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相信機體有自癒的能力,這種自癒可能涉及到了應用情緒、身體和精神的治療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rylih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