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是古代人們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一般地說,凡是活動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熱的,明亮的,功能性的,機能亢進的,都屬於陽;凡沉靜的,內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暗暗的,機能衰減的,都屬於陰。

 

陰陽學說在闡釋人體組織結構時,就大體部位來說,人體的上部屬陽,下部屬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體表的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外側屬陽,内側属陰。以臟腑來分,六腑屬陽,五臟屬陰。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陰陽學說在說明病理變化時,與氣的關係極其密切。它認為疾病的發生,是陰陽失去相對平衡,出現偏盛或偏衰的結果。疾病的發生、發展關係到正邪兩個方面。人體抗病機能--正氣,與致病因素--邪氣,以及它們相互作用、互相鬥爭的情況,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說明。

 

病邪有陰邪、陽邪之分。正氣包括陰精與陽氣兩個部分。陽邪致病,可使陽偏盛而陰傷,因而出現熱症;陰邪致病,則使陰偏盛而陽傷,因而出現寒症。陽氣虛不能制陰,則出現陽盛陰衰的虛寒症;陰液虧虛,不能制陽,則出現陰虛陽亢的虛熱症。因此,儘管疾病複雜多變,但均可以用陰陽失調,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陽虛則寒,陰虛則熱來概括說明。

 

在疾病的診斷方面,陽氣不足屬「陰症」,陰精不夠屬「陽症」,即表、熱、實屬陽,裏、寒、虛屬陰。

 

診斷時,首先要分清正邪之氣,陰陽之別,例如,望診:見色鮮明者屬陽,晦暗者屬陰;聞診·聽聲音洪亮者屬陽,低微斷續者屬陰,切診·脈象浮、數、大滑、實者屬陽;沉、遲、小澀、虛者屬陰。

 

在陰陽失調的情況下,如果陽邪致病,出現熱症和實症時,練習氣功必須注意氣往下引,並採用瀉法;如果陰邪致病,出現寒症和虛症時,練習氣功就必須注意氣往上引,氣貫丹田,並採用補法。因此氣動鍛鍊不僅能扶正法邪,而且能調節陰陽平衡,使人健康。

su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erylihai 的頭像
    verylihai

    NLP全腦開發法、NLP太極氣功、NLP英日語學習法等之創始人-如有任何問題均歡迎verylihai@gmail.com或臉書"黃中雍" 詢問。哈佛國際潛能開發中心

    verylih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