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律訓練法的起源與發展

Ø      1905年,德國柏林大學教授舒爾茲博士開始研究靜坐、瞑想、瑜珈等心身醫學技術

 

Ø      1911年,開始發展並研究自律訓練法

 

Ø      1920年,發現α等優勢腦波狀態是平靜感與四肢的沈重及溫暖感覺等

 

Ø      1926年,舒爾茲博士在柏林醫學會首次公開發表他的研究成果,翌年1927年,使用「自律性器官練習」用語

 

Ø      1928年,開始將他研究的卓越靜坐、瞑想技術正式取名為「自律訓練法」

 

Ø      1932年,舒爾茲整理以上的研究而寫成「自律訓練法」一書,終於完成了自律訓練法整個研究


二、自律訓練法的日本發展史

Ø      日本最早係於1951年由京都大學佐藤幸治教授引進日本。

 

Ø      1959年,日本成瀨悟策教授將Autogenic Training譯成「自律訓練法」。

 

Ø 1977年,日本自律訓練學會成立,發起人為日本國立九州大學心療內科教授池見酉次郎、該大學心療內科的松原秀樹教授、及當時任國立筑波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的佐佐木雄二醫學博士(為當今研究自律訓練法之權威與學者)等三人。日本自律訓練學會成立的目的主要在發表研究成果與會員間彼此的意見交換,並發展自律訓練法及其周邊領域應用的研究,而更重要的仍在促進自律訓練法的普及。因為日本民族性使然,故日本自律訓練學會與現今台灣許多課程所頒發證書或證照的授權國外學會或協會等組織最大之不同乃在於是真正不以營利為目的、審核嚴謹,成員主要為日本各大學的心理學系、教育學系與醫學系教授、各大醫院醫師、各大企業潛能開發部門訓練師等,該學會每年固定會舉辦1次論文發表大會,同時1年出版2期的「自律訓練研究」國際期刊。

 

Ø  1978年,九州大學心療內科教授池見酉次郎擔任日本自律訓練學會第一代理事長至1991年才卸任。

 

Ø池見酉次郎教授因自律訓練法之不足及針對東方人的特性將自律訓練法作改良並改稱為「自己調整法」,其特點為省略重感練習,只作溫感練習,並加入東方養生學的腹式呼吸。

 

Ø  1991年,池見酉次郎教授之得意門生即本中心黃中雍老師的恩師--國立筑波大學佐佐木雄二教授繼任日本自律訓練學會第二代理事長。

 

Ø1992年,佐佐木雄二教授擔任國際自律訓練學會理事長。

 

Ø1999年池見酉次郎教授過世。

 

Ø2009年,佐佐木雄二教授卸任國際自律訓練學會及日本自律訓練學會理事長改擔任名譽理事長,九州大學教授久保千春繼任為第三代理事長。


       池見教授的貢獻為如上述,針對德國人發展的自律訓練法之不足及東方人特性改良成為「自己調整法」,而佐佐木教授的貢獻則為加入心情平靜的練習及「自律訓練法與禪坐之比較研究」。 

 

三、自律訓練法的台灣發展史

                 Ø1995  黃中雍老師成為自律訓練法國際權威佐佐木雄二醫學博士暨教授的在台第一位暨唯一學生。

 

Ø  2004年,黃老師獲當今研究自律訓練法世界權威的日本自律訓練學會邀請,參加由日本德島文理大學主辦的第27回日本自律訓練學會大會,在該次大會的重頭戲—專題討論會中,以「如何更快速地導入自律性狀態 (中速α等腦波) NLP AT之結合」為主題,代表台灣以該次大會最高榮譽擔任「指定發表人」,全程以日語發表專題論文研究。 (2006315日,台灣日報,第14版報導)

 

Ø  2005年,黃老師將該次大會發表論文整理後投稿日本自律訓練學會,獲評審委員一致通過與讚賞並刊登在該學會於200512月出版之第25卷第12號的「自律訓練研究」國際期刊上此為首位華人暨台灣人研究自律訓練法,獲目前研究該技術最先進之日本肯定者。 (2006315日,台灣日報,第14版報導)     

         

              本中心黃老師之貢獻除了將自律訓練法與NLP作結合外,尚提出在自律訓練法的公式語言中加入完成與空性化公式,以及將東方養生學的丹田 (長壽之鑰) 及氣血修練溶入自律訓練法。



 

參考書目:

佐々木雄二,「講座サイコセラピー第3巻,自律訓練法」,日本文化科學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rylih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